close
 
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帝王、貴族捐獻藝術珍品予梵蒂岡
梵蒂岡博物館裡,歷代教宗收藏的古董和藝術品,令人嘆為觀止
離開西斯汀禮拜堂,我們接續來到世界第一大的聖彼得大教堂
教堂歷經喬托、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人設計建造
論面積、論宗教地位、論收藏的藝術品的質量
聖彼得大教堂在全羅馬,甚至全世界都排第一
不得不說…在梵蒂岡處處都是歷史與珍貴古跡遺產





這座全世界最大的教堂也是梵蒂岡的象徵
西元4世紀,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命令下
於聖彼得埋葬的地點上,蓋一座紀念聖彼得的教堂
而堂型式一直維持到15世紀,才因老舊而進行改建

聖彼得大教堂是座長方形的教堂,教堂塔樓高41.9米
地板面積達兩萬多平方公尺,共有44個祭壇、11個圓頂、700多根立柱
近400尊的雕塑和100多面馬賽克鑲嵌畫
整體呈現拉丁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
因拉斐爾、米蘭朗基羅、貝尼尼、波洛米尼等大師都曾參與聖彼得大教堂的興建
故外型和構造逐漸吸收了文藝復興時期及巴洛克建築特色



聖彼得大教堂正門處共有5座紫銅大門,最右端的一座為「聖門(Porta Santa)」
這扇門象徵人們要通過基督才能獲得救恩,但這門平時不開
只有在每隔25年一次的「大赦年」(常規或特殊)才由教宗以特別儀式開啟
朝聖者凡經此聖門進入大殿,則象徵可獲得大赦


走在規模宏偉的教堂裡,處處是雕像、壁畫
聖彼得大教堂中內壁有許多鑲嵌畫和玻璃窗等裝飾,這是其最大特色所在
最厲害的是…教堂內用手繪製的畫屈指可數
就連大穹圓頂都是用馬賽克磚拼貼而成
導遊也特地介紹了教堂內的這些馬賽克鑲嵌畫



但當導遊說要介紹時,我還愣住了!放眼望去哪來的馬賽克鑲嵌畫?

原來這的馬賽克鑲嵌畫不如一般所見的樣式
但仔細一看這些細膩的畫作,的的確確是由超小塊的馬賽克磚鑲嵌而成
各種顏色、深淺不同的馬賽克小長柱,由特殊的原料和燒結技術燒出
再利用工具擷取一小段一小段,依照原稿慢慢鑲嵌到牆壁上面去的
等到全部都鑲嵌完畢,再整面牆作拋光的處理
顏色漸層、變化的豐富、細緻的程度超乎想像
即使相當靠近看,都不容易看出馬賽克之間的接縫


進入聖彼得大教堂右手邊的第一個雕像《聖母憐子雕像(Pieta)》
是米開朗基羅25歲時所完成『聖殤像(Pieta)』大理石像
一整塊雪白的克拉拉(Carrara)大理石雕刻而成(1949)
現置於大殿右側廊的第一個小堂─聖女彼得羅尼拉小堂(Cappella di Santa Petronila)內



聖母抱著耶穌的屍體,她瘦弱的身軀成為最強有力的持柱
她低著頭悼念耶穌之死,扶著耶穌的上身,臉上是沉默接納的表情
母愛傷痛之心,沒有壓制她堅強的精神,因為她把愛子交給了世人
不過由於這座雕像在多年前曾遭人破壞,現在已加上玻璃框保護


而另一位大師─貝尼尼在與聖彼得教堂有關設計中
第一件作品即是替主壇蓋一個頂篷,在神聖領域裡,為人們指引出方向
故貝尼尼設計了一個巨大的銅製頂篷,有人亦稱為聖體傘



兩座雕琢精美的燭臺,4隻20公尺高閃爍著金光的螺旋型圓柱
頂著一個精工雕琢的頂蓬,這是教堂的中心位置,也是教宗的祭壇所在
建於1624年,造型華麗的亭子相當醒目
建造當時才24歲的大師貝里尼尼,運用巴洛克式極其誇張和奢華的設計
在巴洛克藝術家波洛米尼的協助下,用萬神殿前廊的青銅橫樑鎔鑄而成
將此聖體傘雕琢出無比耀眼的光芒,可說是整座教堂的目光焦點所在之處



這個教堂圓形穹頂,據說構思來自羅馬市中心的萬神殿
穹頂用鼓狀柱牆支撐,被分成十六等份,每等份內均繪著聖者圖像
再往下由四面方形牆柱支撐整個穹頂
在四面上方各有一個圓形壁畫,底下各有一尊聖者雕像
四面圓形壁畫中各是四部福音書的作者及其代表物
分別是馬太和「牛」、馬可和「獅子」、路加和「鷹」、約翰和「天使」



在聖體傘之上,有著由大師─米開朗基羅所設計高達136.5公尺的圓形屋頂
以金藍兩色調裝飾而成的大圓穹頂具有雙層穹蓋結構
圓頂的內部有537級的樓梯,可通往最高處,已成為梵諦崗的重要地標
雖然這座造型典雅的圓頂完工時,米開朗基羅已過世
但這仍然是他生前非常重要的創作之一



在聖體傘祭台前方有個階梯向下,四週環繞著99盞常明燈
這個位置,即是耶穌首要門徒─聖彼得墓穴所在位置
圍了起來若想入內參觀必須付費參加導覽
若你有看過天使與魔鬼2電影,派翠克的自焚處就是在此



在祭壇右手邊為聖彼得青銅像
許多教徒相信摸了聖彼得的右腳會帶來幸運
所以聖彼得雕像的右腳趾已經被摸撫得完全不見了,這隻腳也因此換過了好幾次
為了不使這個莊嚴之地成為嬉鬧的場所
梵諦岡也派了黑衣人來維持秩序
但比較有趣的是…這裡不允許人們一邊摸聖者一邊拍照,只能快速通過!


導遊另外重點介紹的還有…在面對教堂內部的左側,祭壇和後殿之間左後方中
有著貝尼尼生前的最後一個雕刻作品《歷山七世紀念碑》
這是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的墓碑,也有人翻譯為《五聖圖》



這是一整塊的紅綠白的大理石一體成形而成
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的雕像端坐其中
旁邊圍繞著聖母馬利亞與聖女貞德,象徵仁慈、真理、正義、智慧
下方是一片暗紅色的大理石雕出皺折自然、幾可亂真的布幔
拿著沙漏半掩面的要衝出布幔的死神(讓我想起電影裡的死神造型)
象徵不管你的身份為何,都抵擋不了時間,即使是教宗,也難逃一死!



走在在偌大的教堂內,豐富的藝術品呈現出宗教的寬宏氣度
四週充滿分不清是讚嘆或是談論著的喧嘩聲
但在整齊排列的告解室裡,有著迷惑人們對於上蒼的懺悔與寬恕
不少小堂裡也有不少虔誠的信徒在神父的帶領下做著彌撒

每一位參與教堂工程的偉大建築師,都為聖彼得教堂寫下不朽的建築語言
挑高的迴廊,圓拱狀的天花板,細膩複雜的雕刻,採光設計,巴洛克式大理石豪華裝飾......
若用雕龍畫棟、金碧輝煌來形象一點也不為過也不誇張
讓我不禁倒抽一口氣讚嘆著聖彼得大教堂的華美致極
也真不愧是天主教核心、世界第一的教堂!


「Ite, missa est」願主賜福予你!


============================================================



走出聖彼得大教堂,寒風颯颯凍得我鼻子都紅了
而廣場上的每個人無不拉緊外套上衣,快速穿越



一旁紅黃藍彩條制服、手持古代長矛、腰間佩劍的士兵
他們表情嚴肅,紋絲不動,吸引了我的目光
原來他們是保衛著梵蒂岡安全的瑞士衛隊

梵蒂岡是一個宗教領袖制國家,而國防力量稱為瑞士衛隊(一支教宗的志願禁衛隊)
梵蒂岡衛隊最初於1506年1月22日成立,由100名天主教徒組成
隨著教皇國勢力的不斷增強,梵蒂岡出現了一批外國雇佣軍,其中有一支來自瑞士
1527年5月6日,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的軍隊血洗羅馬城,雇佣軍紛紛逃散
剩下147名瑞士士兵為保衛教皇浴血奮戰
近衛隊也得到了絕對忠誠的評價
事後,教皇下令,以後教廷的安全就由瑞士衛隊全權負責
直到今天都是梵蒂岡的保護力量以及儀式象徵



過去,瑞士青年大都以能服務於梵蒂岡教廷為榮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對教會的各種清規戒律,大部分年輕人不再熱中於服役
衛隊成員的招募工作變得困難起來。因此,梵蒂岡放寬了招募的條件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隻要是天主教徒,普通瑞士家庭的子弟也可成為衛隊成員
每年5月6日,教廷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新入伍的瑞士衛隊成員要向軍旗宣誓


亮眼制服戴著小帽,瞧!每位士兵還真是帥氣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傲慢與偏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