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北的繁榮始於萬華,一點也不為過
『一府、二鹿、三艋舺』正是最好的鐵証
而在歷史悠久的萬華…也產生了一條老街─剝皮寮老街
週末在煞車皮的提議下,我們走了趟剝皮寮藝條通老街區



剝皮寮位於艋舺地區的邊緣地帶,臨近居民信仰中心─龍山寺
萬華古稱《艋舺》,為平埔凱達格蘭族之音譯
歷經清朝、日據及光復後急速現代化三個時期的洗禮
不同時期的空間形式和建築式樣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
也許這條老街不如淡水老街、三峽老街…等其他的華麗
但這裡紀錄了淡水河的發展、台北最早的發展



在這裡,最實際的感受來自於老建築之美
這些美麗古早味的華麗建築之所以能保留下來
全因受清代街道發展及日治時代空間改造計畫的影響
(日治時代都市計畫中劃歸為老松國小預定地而限建
街區保留了清代及日治時代開發的空間紋理)
因此,至今仍保存清代的街型和店屋特色,甚至還可見日治時代牌樓厝



走在老舊建築的「亭仔腳」下‧一旁是車水馬龍的現代道路
另一旁是…雜貨店、小旅社、浴室、茶室、道士壇或碾米店等小商舖
簡潔的紅磚牆、洗石子飾面的牆柱,一一展現出庶民生活的風格



說實在的…剝皮寮牌樓厝的建築裝飾並不算精緻
但不同於其它古蹟以單一建築型態被保留
或高大華麗政府辦公場所亦或、富商宅邸的古蹟作為觀光景點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特地設立了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試圖保留在地生活空間裡,一般民眾的生活經驗與先民活動的足跡
藉由各式展覽呈現早期的生活樣貌,尋回人們共同的老記憶



黑暗之中,一盞沒點亮的老燈
這的屋子多屬於街屋,兼具商店及住家功能
由於平面呈狹長型,天井、天窗、廊道和室內的窗就顯得重要
不然就只能仰賴燈光來照明



繼續往內走去,早已人去樓空的滄涼
綠葉與紅牆顯現出強列的對比
天井的一角,早已被枝葉茂盛的老樹根所盤踞



紅色磚牆、拱型騎樓、木頭雕花窗櫺的典雅樸實之美
站在那堵厚實的紅磚牆前
依稀聽得見婆婆媽媽在灶堂前燒火煮飯所發出的聲響
爐火燒的正旺,柴火發出霹靂啪啦響
還有菜刀與覘板所共出的節奏
透過微開的窗裡,熱呼呼的白煙中隱約可見其忙碌的身影



回到屋內,小心翼翼地推開玻璃木門
昏暗的房間,陽光由窗口透進微微的光
倚坐在木板床上,喚醒了我那深埋在心底、不曾在想起的回憶



依稀記得小時候,靜不下來的我
午睡時間,和弟弟兩人躺在外婆家那會發出怪聲的床
只鋪上薄被的床還是有點硬,空氣中瀰漫著帶點霉味的氣息
翻來翻去毫無睡意,兩眼釘看著從天花板垂吊下來的蚊帳
窗外偶來的狗兒貓兒叫聲,聲聲招喚著我快來玩耍
不自覺地,時間似乎也停止了轉動



據當地耆老說法…剝皮寮是清代杉木集貨地
福州商船運來的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與加工,故名之
但也有一說在日據時代的文件中查出此地曾名「北皮寮」
由於此處之先民多為福州移居過來,故若以閩南語發音,則音近於剝皮寮



紅牆數張牆面上早已斑駁的廣告,遊走在古老磚牆上的視線
我…試圖在充滿歲月的痕跡裡找出蛛絲馬跡

剝皮寮,這個令人震撼的名字,勾起我許多的聯想?
到底是剝什麼皮?難道像是吳鳳故事中獵人頭般血腥的故事嗎?

到底真正的源由為何,實有許多說法,但都無法被證實
但不論答案到底為何?
他,真真確確地記錄下艋舺過去的輝煌
他,依舊在這裡,與週遭的現代化建築設施的襯托下自成一格




剝皮寮藝條通 http://www.bopiarts.tw/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http://59.120.8.196/enable2007/



《後記》
這是第一次帶小愛出來拍照,手機還是手機
雖然畫質不差,但想要有好的表現還是要靠相機
不過也算是成功的一發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傲慢與偏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