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站在階梯底端望著人來人往的台階與遠處的教堂
西班牙廣場上除了名店街外,另有三大焦點─破船噴泉、西班牙階梯、還有聖三一教堂



既然身在義大利,為什麼這兒要叫西班牙廣場/台階呢?
16、17世紀,西班牙與法國兩大歐洲強國競奪義大利半島的支配權
故西班牙與法國在西班牙廣場一帶擁有不少房產,也因而帶動此地的發展
現在的說法…西班牙大使館為羅馬第一個進駐外國使館,故以為名

不過在這邊還有個有點典故的建築─濟慈與雪萊博物館(Keats and Shelley Museum)
英國詩人濟慈1821曾居住在此養病,最後仍因肺結核過世
現館內保存許多他的紀念物品,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只能跳過!



一口不起眼的噴泉,不若其他在羅馬隨處可見華麗壯觀的噴泉
位於台階前的這口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是16世紀的作品
在教宗巴貝尼尼烏巴諾八世的委託下,由貝尼尼所製作



隨著暮色四合,西班牙廣場上漸漸亮起的路燈拉開了夜的黑
早已分不清是櫥窗裡的燈亦或是街燈,為這熱鬧的街增添幾許浪漫

人群中,一條半淹在水池中的小船
優雅氣息、細小的泉水緩緩注滿船身後向外溢注
透藍的水與高掛天空的蔚藍相互呼應,就像即將沉入地底下




這座屬於巴洛克式的破船噴泉沒有華麗、誇張的雕飾
前身只是不起眼、水壓小、噴水量低的破船噴泉
實因先天條件不足─水壓過小以致於水泉無法大量湧出
所以貝尼尼克為了克服水壓過低的問題
特地讓水池低於地面,像是把噴泉內崁在地面
也許你會認為…現在的他仍是相當的不起眼
而如此讓泉水可以湧出的設計,也讓破船噴泉被譽為天才優筆之作

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羅馬的眾多噴泉多的是貝尼尼作品
但現一般提到的貝尼尼是指巴洛克大師─姜洛蘭佐.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
但破船噴泉則是他父親彼得.貝尼尼(Pietro Bernini)的作品



廣場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人們走累了,總會想找個地方稍做休息
從破船噴泉順著山坡向上,有著138階號稱全歐洲最長、最寬的階梯
連結了西班牙廣場和佇立在頂端的聖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i)
這個階梯一整個渾然天成,自然地就成為逛街逛累後的戶外休息座



有趣的是,山頂上的聖三一教堂是15世紀末由法國人所建
17世紀時才由法國人才築上一道階梯與山下相連
完成了具有弧形線條、中途還有平台的階梯,為西班牙廣場增添浪漫風情



我和剎車皮順著階梯向上爬
ㄟ…又在階梯上地磚上發現新東西─帶有鏤刻八星芒的地磚
我想也許是排水用的排水孔吧!



教堂前的廣場上,除了旅人外
還不少販賣紀念品的小攤子和為人畫人像的街頭藝人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
雖然山坡不高,還真適合眺望羅馬市景

順著道路一路往東,粉色建築─法蘭西學院(羅馬分部)矗立在路的另一頭
是17世紀時,由喜好華麗炫耀的義大利巴洛克藝術的法王路易十四所建立的
法國政府每年都派遣有潛力的藝術家到此學習
所以西班牙廣場曾有不少文人雅士再此活動、出沒

回到聖三一教堂….
教堂正面的兩座鐘塔和彩色窗格,是不同於羅馬較常見巴洛克式豪華的感覺
雙子鐘塔的外觀充分展現出哥德式建築的風格,也成為廣場的代表地標



教堂總是作為市民活動的中心,節日和重大紀念日的活動場所
要能夠承受相當規模的群眾集會,入口的前面,往往都需要一個寬廣的廣場
在我眼裡的聖三一教堂很特別
因為他沒有其他大教堂的盛大,也沒有寬廣的廣場
卻在1789年,在教皇庇護6世構思下
於教堂的前方興建了一座尖頂形紀念碑,象徵著指引朝聖者的方向
雖沒有寬廣的廣場,卻擁有一座方尖碑,我想他的地位應該很特別吧!



推開教堂大門,主祭壇前不少身穿白袍教士,誠心跪拜
瘦長型的教堂空間沒有我想像中來的寬敞
但縱向卻很長,內部空間也夠挑高



小堂裡,一樣華麗的天花壁畫及雕刻



椅凳上的人們,有的閉目養神有的正低頭祈禱著
或尋找心靈庇護,或而藉以休息身體上的勞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傲慢與偏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