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都吃過日本料理,日本料理中有個海膽壽司
壽司上一塊橘色或乳白色泥狀物就是海膽的生殖腺(卵囊或精囊)
有人為他取了個很美的名字,稱之為「雲丹」



開腸破肚後的海膽空虛的很,只有一團內臟,沒有食用價值
唯有在繁殖季時,體內有十條飽滿的精囊和卵囊
來不及誕生的小生命就此成了老饕的最愛

從大灣釣場離開,往北海岸前進
在不知名的岔路裡,竟出現如此令人膽戰心驚的影像



坡地上一堆堆由馬糞海膽外殼堆積而成的小山,震驚了我
過去,以海中大型藻類為食的牠們
曾經就像海底的清道夫在海裡悠遊自在
如今,有大有小、殘缺碎裂、帶著一抹淡紫的牠們
不知道他們從哪裡來?也不知道他們在這裡已有多久的時間?
令人不甚唏噓…



馬糞海膽(學名白棘三列海膽)為重要經濟性海產生物
半球形的外殼佈滿長短不一的尖刺,是海膽的形體的重大特徵
由於會把海裡的海藻、石頭「揹」在身上當偽裝
外觀看來甚為雜亂,所以才被叫做「馬糞海膽」
然其在長期的撿拾下,數量已明顯的驟減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也規定每年6/1~9/30開放採捕
限補殼徑八公分以上體型,其餘時間一律禁採
違者將依法處以新台幣三萬元以上罰鍰
也是繼丁香魚、澎湖特有種章魚之後,第三種保育的海洋生物



大自然的生態都有著共通特點
多了,就氾濫,少了一般,就成不了花花世界

簡單的說…少了海膽,就少了珊瑚,也少了珊瑚礁
珊瑚的生死大權,操在「馬糞海膽」的手上?

怎麼說呢!?

海藻生長對海洋景觀和食物提供都應該有正面的意義
「海藻對於珊瑚成體有哪些影響?」
不幸的是,海膽消失,優勢種海藻大量生長
不但沒有增加藻類多樣性,反而有了負面影響

珊瑚蟲必需在自然、乾淨的環境下,才有辦法著床生存
牠們體內有非常多共生性微細藻類,稱為共生藻
因此,珊瑚必須吸收充分陽光,進行光合作用
藻類和珊瑚都需要空曠的岩石來附著,兩者會競爭附著地、陽光
然珊瑚成長緩慢,而藻類成長快速
藻類一多,珊瑚幼蟲找不到立足點,在水中載沉載浮,成為魚類的食物
藻類一多,遮住陽光,下方的珊瑚無法行光合作用
死亡後的骨骼又成了藻類的踏腳石,就此惡性循環下去

或許有人會說…如果不吃…那漁民的生計該怎麼辦
記得前陣子在冒險王的節目裡看到…重視保育的加拿大
居民出海補蟹必需要針對當次提出申請,並繳交漁政管理費
獲得許可證後,才可以出海補撈…
為了保護生態資源,就連季節和可以捕獲的大小都有明確規定
太小不抓、母的不抓、沒肉不抓,違反規會處以高額罰款
如果人家做得到何以我們做不到!?這才是政府該去取鏡的地方!

其實在此行之前,我一直希望能在此次順利吃到現補的海膽
但在許大哥說明了此一生命循環的故事….
我終能理解「為什麼勿要捕殺牠們?」

我想….或許政府該學學北歐國家對於海洋的重視與執行的魄力
富饒的海洋才得以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
大自然就是如此環環相扣,這環顧不了
短時間內害不到自己,但遲早在連帶影響下,人類也逃不了惡運的到來


心動了嗎?
請帶著返樸歸真的心情,忘卻都市喧囂的慾望享受
用心感受澎湖那最真摯的真善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傲慢與偏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